三松兄弟|一文看透“什么是营销创意”

三松兄弟|一文看透“什么是营销创意”

 

创意,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东西。很多人一定听过或用过这个词,但似乎又难以描述出“创意具体是什么”。无论身处甲方企业还是乙方服务商的营销相关工作者,很多时候习惯把创意与提示载体进行捆绑,于是便会有了“包装创意”“KV创意”“创意文案”等等一系列的说法。

创意在广告服务业内还有一个关联词:IDEA(点子),在一些知名的国际型广告企业中常常会用「BIG IDEA」(大创意)作为所有创意工作的出发点,所创造出来的作品通常会是一些给人感觉“新奇特”的东西。当然必须肯定的是这也是创意过程的一种形式,但并不能代表创意的全部。

我们再来看下两个比较普遍的“创意”定义


· 在两种毫不相干的思维矩阵中,形成一种双向联系;

· 一般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,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。


无论何种定义都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:创意的底层一定不是创造新的、没有见过的东西。认知心理学上有一种学说认为:创造力是人们对现存认知记忆碎片的再组合。人们常常在梦境中会创造出不同的场景、不同的故事,神奇的是梦境中创造物会带来身临其境的“真实感”。如果仔细去回想梦境中发生的一切,会发现似乎每个细节、每个产物都似曾相识,是人们身边已认知记忆的东西,似乎是这些认知产物在大脑中无意中“创造”出的一段故事情节或虚假经历。这种现象可以视为大脑在进行创意过程。

可见,“创”的本质就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碎片进行系统化的组合,将所有熟悉的东西组合成一种新的形式。很多小说或电影中对外星人的演绎是有着很多触须作为手脚,和人类婴儿有着基本相同的头颅骨骼,有着奇大无比的却暗淡无光的眼睛。或许看了描述后也许你能大致想到这样的外星人基本会是什么样子,因为这也是存在于你大脑中的认知记忆,只不过被组合成一种没有看到过、新的整体而已。

 lADPM5HioGzyKy3NBDjNB4A_1920_1080.jpg

“创意”除了“创”之外,还必须具备“意”,从营销角度而言即是有意义地表达。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问题:我认为的、我认知的东西一定是别人也认为、认知的吗?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想到答案应该在“是”与“否”两种来选择。但是否想到还有一种可能:视情况而定。

如果你是一个画家,用一堆抽象符号表达你对“艺术”的认知,只是为了传递你对“艺术”的价值观,那么可以不用去考虑别人会怎么认为。如果你的身份变成了一个书画销售,以卖更多画获取利益为目的,那么显然必须去考虑购买者到底是怎么认为的。

0709官网内容-文章配图-2.jpg

然而,看似很简单的原理在现实中却经常被抛之脑后。很多时候在营销中判断一个创意时无意间变成了凭感觉,个人感觉好的别人应该也会满意。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相似的例子,亲朋好友周末来坐客时送来几盒高档菌菇,结果主人也只能尴尬地与对方客套。亲朋好友认为花了很多钱买来的高级滋补菌菇一定很让人喜欢,却忽视了主人可能根本不需要菌菇。如果送礼事件发生在端午、中秋,对方送来的是粽子、月饼呢?或许就会有不同的结果。

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:虚假同感偏差,指的就是这种“我认为的=世界认为的”现象,是一个决策上非常致命的人性弱点。很多时候创意相关工作者与决策者也容易陷入虚假同感偏差的陷阱。最普遍的就是陷入个人偏好陷阱: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自身的学识与经验等,学识越高、经验越多,更容易陷入个人偏好主义(虚假同感偏差)。

所以营销中“创意”的“意”若要有意义,出发点一定是消费者。减缓虚假同感偏差的方式一定需要走近消费者,聆听TA的心声,去寻找TA的普遍认知,做好“创意”事前与事后的调查研究。

优秀的“营销创意”不在于有多少专业人士给你颁布荣誉,而是是否充分运用了消费者普遍的认知记忆碎片,创造出了能够吸引TA产生购买行动的意义。这就是三松兄弟营销战略咨询中创意的原则,也是我们方法体系中“吸金卖点资产系统”的创作出发点。